2013-04-14:不同高度,不同共鸣!-懂懂日记

4月14日,晴,老家

昨天,写了写国学,一石激起了千层浪。

有人说读出了懂懂心中的怒气,我倒是读出了评论者的怒气。

我哪有什么怒气?我就是藏在乌龟壳里偶尔呐喊两声的胆小鬼而已,除了呐喊,啥也不会。

有人说:“你写的太业余,应该去天涯或凯迪看看。”

我觉得,未必!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是探讨,我是感召!

他们探讨国学是否有用,我是感召家长不要盲目的让孩子学习国学,这是两者根本点不同,如果非要探讨国学,我没兴趣,关键我也不懂。

既然不懂,还来装懂干嘛?

那我就问问,谁懂?!

有人说,于丹、易中天……

其实,您还真是高估了他们。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跟作者的高度不匹配。

易中天是谁?一介文人而已,他没有体验过权力的滋味,他无法真正读懂曹操,所以,易中天解读的三国,就是业余版的。从老百姓的角度而言,曹操就是奸臣,从企业家的角度而言,曹操是整个三国最成功的企业家,所以企业家视曹操为英雄。

不信,大家可以对比新版、旧版的《三国演义》,对曹操的渲染变了,新三国里的曹操,绝对是一个英雄,每次出场都是经典,都是高潮……

刘克亚算是三国迷,他对三国的解读就很深,他是从人性角度去解读的,如果对比刘克亚跟易中天,我更倾向于刘克亚的理性,因为他更懂人性,例如曹操刺杀董卓,他是真想刺杀吗?

其实,他根本就不想杀董卓,真想杀董卓何必去王允家借刀呢?!他就是精心策划了一场炒作,既不杀董卓,又一战成名,于是他自己导演了这场戏……

所以,不同高度的人,对于古文学的解读是不同的,什么人群解读的最贴切?就是当局者,例如毛泽东把

《资治通鉴》读了17遍,他读起来,跟我们读起来,感觉是不同的,因为他有更多的共鸣点。

开悟,是需要特殊经历的。

举个例子。

我问了三个人,同样的问题。

问杨文剑:假如你出了事,服刑三年,出来后没有朋友,没有资金,你认为你能否再赚到100万?

他说:没问题呀。

问老乡美女:现在你觉得赚50万,难不难?

她说:我觉得太难了,赚不到。问我爹:你觉得100万多不多?

他说:以前觉得100万不得了,现在觉得也就是那么回事。

这一点,我太深有感触了,我们去拉萨的时候,我只有9万块钱,另外有辆捷达,在外人眼里挺牛B的,其实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蝉禅他们说话很气人。

咋气人?

他们说数字都不带“万”,例如:“我那套别墅现在能卖430了。” 我心想,430元/平,一套别墅也没几个钱呀?!

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指的430万。

那时,我就觉得很不适应,总觉得他们说话水分太大,赚钱哪能那么容易呀?当初俺出了本《日赚500元》,连社长的老婆都调侃俺:“别说日赚500,就让我日赚50吧!”

所以,对于他们的谈话,我都会打个问号,是真的吗?

半年过后,我深入其中,慢慢的成了圈子里的一员,我自己改变也挺大的,我先后又买了两辆车,买了两套房子,也有些小积蓄了。

此时再去看以前的日记,就觉得挺小儿科的。

蝉禅写了半年日记,全删了。

别人不懂他,我懂。

我问了他一句:“知道我为什么删除日记了吧?”

他说:“知道了。”

所以,共同的经历,很重要,没有相应的经历,盲目的去模仿别人的行为,那是徒劳的,甚至使人走火入魔。

对于国学,我的态度是:在有足够的经历时,可以去读一读,寻求共鸣点,积累出属于自己的“道”。

相反,在没有足够经历时,盲目的去学习了这些“道”,是适得其反的。

我们圈里,学国学的人挺多,研究国学的也挺多,但是我觉得基本上都走火入魔了,要么就转行做国学老师了,唯一值得我敬佩的,可能只剩刘克亚了,因为他很理性。

刘克亚,太高深了,孤独求败,只能来找我论道。

为什么找我呢?

因为我是璞玉浑金,没被打造过,也没读过国学,所以论起来就更有感觉了,因为我懂他,这就足够了。

他来讲给我听,我来回应他。刘克亚在他的学员面前永远都是不会太活泼的,跟我在一起,才能笑的像个孩子,就是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我问:“《道德经》是干嘛的?讲道德的?”

他说:“不是,《道德经》其实就讲述了一个字:无。”

我问:“除了《道德经》,你最喜欢研究啥?”

他说:“《孙子兵法》!”

我问:“就是学一些阴谋诡计?”

他说:“也不是,《孙子兵法》的核心也是讲述了一个字:无,不是教你打仗的,而是教你不打仗就取胜的,一句话:不战而屈人之兵!”

我问:“《论语》呢?”

他说:“如果让我来排名,我会这么排《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深度越来越深,《论语》是告诉你做事的具体方法,就如同一些营销手段,简单的说就是一些术,《孙子兵法》半术半道,时而让你攻西,时而让你攻东,但是不告诉你什么时候攻,让你自己去悟。《道德经》则很深,有一天你突然觉得懂了,但是仔细想想又没懂,过些日子你突然又懂了,但是你再仔细想想,又没懂,因为他本身就设了这么一个循环,你永远都不懂,你永远又好象读懂了,因为没有标准答案。”

我问:“你把这些也应用到了你的理论体系?”

他说:“是的,营销的最高境界是没有营销,也就是我提出的‘无销售成交方程式’,就是借鉴的《道德经》讲述的‘无’字。”

我问:“营销是有招式的吗?”

他说:“到了一定程度,就没有招了,就如同武林高手,拿个树叶都可杀人。”

刘克亚的梦想还是比较宏伟的,暂且不要笑,也许他真的能够实现,因为他是一个很执着的人,而且真的是很有智慧和高度的人,至少在我接触的朋友圈里,他算是一个智者。

他的梦想是啥呢?

写一本5000字左右的“书”,希望可以媲美《孙子兵法》。他说:“有人说,读懂了刘克亚,过了不久,又觉得没读懂,过了不久,又觉得读懂了,过了不久,又觉得没读懂……”

一个有目标的人,是可怕的!

每当我偷笑的时候,我都说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至少他有这个潜力、实力!

读懂一本书,读懂一个人,都是需要相应的高度的,在四年前,我还真没觉得刘克亚多牛B,当时我更风光,他派人求亲,我都不搭理他,但是现在想想,就是当时高度不够,真没读懂他。

国学,多是结论式的。

成长,需要的则是引导式的。

举个例子。

关于婚姻,有句话叫:婚姻是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

这就是一句结论。

如果把这句话送给未婚者,他们肯定不信?对不?

我结婚前,出版社的社长就送了我两句话:婚姻是围城,婚姻是鞋子。

婚姻是围城大家都听说过,婚姻是鞋子的概念就是说: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

我觉得这两句话太扯蛋。

当我结婚后,我觉得这两句话太TMD经典了。

为了写好日记,我专门请教了心理学老师,问她写作的要素是什么?

她说:“多描述,少判断,1000位读者,可能有1000种结论,但是无论那种结论,都不是你给出的,这就是你的智慧之处。”

举个例子。

前面有篇日记,是这么描述美女老乡跟杨文剑的。我说:“美女老乡在杨文剑的房间上了一会网,不久就回家了……”

那么,这就是一个描述句,不同的读者,想出的结论也不同,也许什么都没发生,也许什么都发生了,也许是想发生结果阳痿了,也许是想发生不方便,也许人家本身就是正经人,也许人家是在那里闲聊。

这就是描述跟判断的不同。

对于婚姻而言,我是过来人,我是很想写写一些经验之谈给大家,但是如果我过多的灌输了结论,大家反而不认可,甚至觉得太武断。

例如,我想表达尽量不要选择跨省婚姻。

大家肯定不认可。

相反,如果我描述一些我们跨省婚姻的家族冲突、饮食冲突、文化冲突、教育冲突、思想冲突……

可能就会改变很多人的恋爱观。

为此,我专门写过两篇文章,一篇是如何嫁个好老公,一篇是如何娶个好媳妇。

都是讲述了如何改变自己,如何提升自己,如何甄别对方,如何主动出击,如果我只谈结论,那么就是四个字:门当户对。

门当户对的意思很简单,你多高,媳妇就多高。

对于结论式的玩意,还是少去研究……

那么又回到了我们争论点上来,就是关于孩子是否应该学国学。

我的观点是不应该学,因为国学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了,同时把引导式的东西结论化了,不利于孩子成长。

我爹总是给我儿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还反复问他,是选大的还是选小的?

当儿子去选水果时,他依然选大的,虽然嘴上说选小的。

孔融让梨解决不了教育根本。

相反,我们要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就如同牛哥给孩子制订的规矩:第一筷子菜,一定不是放在自己碗里的。

越是简单的小习惯,越能培养孩子分享的习惯。

对于孩子教育,就两点:父母以身作则、制定规则。

感召的前提是以身作则,如果我做不到每天写日记,我光忽悠大家去写,白搭,相反,只要我做到了,我就是不忽悠大家,大家照样去写,这就是感召。

举个例子,我忽悠媳妇去健身,她没兴趣,但是我每天都健身1小时,慢慢她就被感染了,她也开始学打羽毛球之类的。

孩子,更是如此!

所以,咱要培养孩子什么性格,自己首先要做到,如果我要求儿子每天写日记,那么首先我要做到。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但是真正制定家规的人不多,因为很多人觉得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孩子是可以随意撒娇的,但是既然是培养孩子,应该让他从小有规则感。

这里的规则不是规章制度,而是计划性、习惯性、梳理性。

计划性,这个真的应该学习牛哥,他不仅仅自己做的很好,孩子的计划他也帮着做的很好,每周都安排的有条不紊,周几学习书法,周几学习英语,周几回爷爷奶奶家吃饭,周几去学作文……

习惯性是什么呢?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缺点,需要给予纠正,例如撒谎、偷钱……要做一个习惯纠正手册,有错误不要紧,要记下来,并且父母要敢于面对,只要经过几轮的纠正,就把孩子的缺点给纠正掉了。

作为成年人,更是要如此,每天都要反思一下,今天犯了什么错误,多数人都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犯了不要紧,记录下来,每天都这么反思一下,只要你敢反思,就敢面对,只要敢面对,就敢改正,久而久之,你的人格魅力越来越大。

梳理性,就是教孩子如何写日记,日记不在于多少,在于输理,就如同牛哥每天都写日记,不过他是写给自己看的,等自己老去的时候,可以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年轻的时候干过什么。

写日记,不要怕挨骂,成长是由幼稚变成熟的。

举个例子,我说我赚了100万,别人说我得瑟,对不?但是对于从来没赚过100万的人,突然赚了100万,是不是应该高兴一下?兴奋一下?得意忘形一下?

但是,我就不敢,因为怕砖。

幼稚不要紧,但是要真实,假如别人送了我儿子一个玩具,他一点都不兴奋,特别成熟,我觉得反而不真实了。

张真送了我儿子一个挖掘机,他半夜睡不着,就怕挖掘机没了,一大早就起床找挖掘机。

前几天,我带回来一个滑轮车,他干脆搂着睡觉。

这就是真实的心理描述。

如果他会写日记,他这么写:今天叔叔送了我一个小汽车玩具,我觉得挺不好意思,礼尚往来,我也没东西送给叔叔,感到很愧疚。

你觉得真实吗?!

所以,同样是读书,我能够读出很多纰漏来,因为我知道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因为同是作者,我有直觉。

早上在厕所,看了房西苑的《资本的游戏》,里面有这么一段描写,有个云南企业家B,想收购一家成长型企业A,他们一起去唱歌,B老板特意点了一首《狼爱上羊》……

你觉得靠谱吗?!

前几天读了一本书,是一个华人在加拿大承包土地做农民的经历。

作者讲述了她的土地情节,她是河南人,家靠黄河。

她说:“小时候特别穷,11岁的时候就当家了,每当委屈的时候就跑到黄河边上倾诉……”

这也违背了11岁孩子的心理常规,就是一个成年人,她也不会傻到朝黄河倾诉,最多就是在黄河边上散散心。

至于是真是假,无从考究,也许她的确早熟,但是从读者角度而言,一些经受不起推敲的玩意,迟早是要被较真的人给揪出来的。

所以,教会孩子真实,很重要!

美国讲什么?

讲规则,讲制度,讲计划。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要做到有条不紊,按计划进行。

优秀的东西,不管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都值得咱去学习,中国养生是什么?吃五谷杂粮、练太极之类的。

西方人不懂这些,平均寿命比咱还长,就值得咱反思。

美国教授给中国人的养生建议是什么?

一共七条,我记不全:第一、规律作息,每天睡眠不低于8小时。第二、每天行走1万步,或运动1小时。第三、坚持每天称重。第四、半年一体检。第五、坚持不屑。第六、影响身边人,并接受身边人监督……

我们需要做的事,不是去研究深奥的理论,而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条理化、规则化。

在牛哥的感染下,我就是给自己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计划,我的做法很简单,每个月只培养一个优秀习惯。

日记,不需要培养了。健身,不需要培养了。

养生,基本不需要培养了,已经坚持一个月了,每天吃保健品。

作息,基本不需要培养了,平时在家,晚10点就休息了。

最近在培养一个新习惯,就是每天虚拟旅行一个城市,所谓的虚拟旅行,就是人没去,通过网上的一些信息了解一个城市的风土人情,通过别人的游记,仿佛自己也去了,这样对地理常识了解越来越多,自己的知识面越来越广。

对于国学、中医、周易里一些优秀的东西,我不反对,我相信只要它足够优秀,就一定有人给予传播,甚至国家会大力传播,直接写入教材。

如果让我刻意去研究这些,我没兴趣,因为太浪费时间,而且我自认为高度不够,很容易走火入魔。

身边有朋友,谈古论今,真是博学。

但是,他就是入戏太深,吃药都要讲究时辰。

我觉得,过了!

我绝对坚信:只要是优秀的东西,一定是有生命力的……

所以,你们不用担心优秀的东西会被遗弃!

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

教育要顺应时代,顺应潮流,就如同父母反对我们上网,而我姐姐他们则鼓励孩子玩游戏,否则就跟同学脱轨了,同学们都玩,他不玩,自然就被孤立了。

教育是什么?

我说点自己的观点。

学识教育:学校里教的够全了,不需要额外学。

生存教育:游泳、逃生、防骗,需要家长来给予指点。

特长教育:不要盲从,别人学钢琴,你就跟着学钢琴,没用,而是要遵循孩子内心,他到底喜欢什么,例如他就是喜欢自行车,那么可以把他引导成最优秀的自行车特技员,哪怕当个爱好也不错。

健身教育:至少有一门体育特长,羽毛球、网球之类的。

视野教育:多与名人接触、多行走于世界。

性格教育:鼓励分享、鼓励包容、及时纠正缺点。

至于其他的,你就放心的交给社会吧,孩子不是咱的,是社会的,咱只是为社会代抚养一段时间而已,等他成年时,他就是独立的个体了,从法律上来讲,都跟咱没啥大的关系了。

国学有用吗?

真没啥用。

不要动不动就上升到了陶冶情操的高度,你知道真实的于丹和易中天吗?

私下里,我可以给你们讲讲。

有次聚会,跟一群博客名人吃饭,她们都是“公知”,带着各自的孩子,在饭桌上,孩子把妈妈们的教育功底体现的淋漓尽致。

就两个字:自私。

想吃什么,把盘都端过来。

要相信规则,相信言传身教,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一门神奇的学问上,优秀的东西一定是有生命力的,没有生命力,说明它不够优秀。

算盘优秀不?

被一个破计数器给颠覆了。

古诗词优秀不?

被简单的白话文给颠覆了。

过去,我们很羡慕那些文学牛人,他们能够旁征博引。

在互联网时代,这些人成了SB了,因为没人喜欢看这些,吹啥呀?

用最简单的文字去表达最复杂的含义,这才叫高手,不要故弄玄虚,吓唬谁呀?!

每当此时,我就想起了那个最经典的短片小说:疼?恩!停?别!

小说的名字叫《洞房花烛夜》。

把对话、心理、情节描述的淋漓尽致。

所以,简单才是未来的主流……

在问学堂有个员工,穿汉服上班,还穿木屐,给我们讲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要宣传众人穿汉服。

我想起了电视里那些试图反清复明的家伙。

历史车轮是挡不住的,未来就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潮流也不再分国界,各国优秀的东西都会慢慢集中起来,为全人类所共有。

靠咱的老祖宗,咱现在还点蜡烛呢!

闭关锁国的根本目的,就是愚民而已,看看朝鲜,就知道了答案……

你们以为我批判中医,批判周易,批判国学,

非要跟我争论对不对,准不准,还要给我冠个不懂装懂的头衔。

但是,这并不重要,我的观点其实总结起来很简单:

有了病,相信现代医学,不要相信能治万病的神药,别跟我那固执的兄弟一样,在母亲最需要手术的时候,依然给她灌中药……

有了纠结,相信自己,不要把命运寄托于算命先生,他让你分手你就分手,就如同苏夷风给人算命一样,他说一个朋友37岁离婚,导致对方精神颓废了(那家伙才30来岁,家庭和睦),哪怕你说的是真事,也是错的。

教育孩子,要让孩子去接受新时代的玩意,例如鼓励孩子玩电脑,玩IPAD,要让孩子跟社会接轨,别人拿着IPAD的时候,你还在那里拿着算盘给人家理论。

有人总是提到一点:时代在进步,文明在落后。

其实,这句话反了,时代在进步,文明更在进步,你觉得今天的中国丑陋,如果让你回到几十年前,你会觉得更丑陋,只是那种丑陋是被遮盖的,老百姓越来越聪明了而已,我坚信社会文明越来越进步。

好了,不挑逗你们的神经了,提起国学,我想起了天津两位大哥,跟我谈了孔子谈孟子,让我觉得他们好博学呀,最终的结果是我在他们身上亏的倾家荡产,看来,国学未必教人诚信!

还是那句话:当成文化研究一下,挺好,当成救命稻草,不好!

你们继续学你们的国学,我继续写我的文章,别说是人气下降,就是没人关注,我也坚持这个观点:理性判断,绝不迷信!

我觉得,孩子长大了,尽量的读理科,让他更理性的看待这个世界……

 

_

 

原创文章,作者:懂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drj.vip/6840.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