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懂懂骑山东》:前言(翻写)

闲着没事,翻写了两篇文章,翻写的原因是校正老师说,日照篇是用儿子与爸爸对话写的,很出戏。

《懂懂骑山东》:前言

为什么在春风得意时叫停了“懂懂日记”?

因为我从内心深处,没有认可“懂懂日记”。我觉得那算不上我的作品,太水,属快餐范畴,日更,每天七八千字,完全是机械式的输出,为了写而写。

我就如同流水线上的工人。

停不下。

一干就是十六七年。

不能说没有意义,肯定有意义,至少没停下练笔,也有丰厚的收入,过上了还算不错的日子。但是呢,我内心总有个声音,不甘心。

想写点自认为有点深度的,能反映我现在的思想高度和写作水平的,我可以称其为代表作的作品。

这次,写作品是为了出书吗?

没考虑过出不出书,我只考虑,我自己内心认可不认可。所以,在写作过程中,我并没有为了出书而刻意去规避一些雷区,而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

我停更日记后,差不多用了一年的时间写了第一部作品《懂懂学历史》。自己能给打多少分?

我认为,80分吧。

从此,当别人问我,懂懂你有什么作品时?

我就可以很自信的把《懂懂学历史》发给他,还会很谦虚的说,写的不好,您多指正……

《懂懂学历史》出品后,信心大增,开足马力,猛干。

我有多高产呢?

日均七千字。

一口气写了《懂懂学驾驶》、《懂懂学定投》、《懂懂学医学》、《懂懂学恋爱》,这太高产了,一个月一本书。后面还排满了计划:《懂懂学数学》、《懂懂学哲学》、《懂懂学法律》……

校正老师们提出了反对意见,意思是既然是输出作品,就应该深思熟虑,不该跟日记似的,追求速度、产量,你按照这个更新频率,一年就是200多万字的作品,这个数量级难以谈质量。

他们的建议是,一年一本,60岁前20本。能有20本不错的作品,已经是人生赢家了,你咋能设计一年写出12本书呢?

我内心是不服气的,认为自己天生高产。

写完《懂懂学恋爱》后,我计划写地理系列,不是空写,而是边走边写。我打算以两条河流为重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从源头走到入海口,也写到入海口。源头处于藏区腹地,半无人区,所以我要整备车辆,组建团队,设计线路,总而言之,很繁琐。

就在这期间,我把已经写好的《懂懂学XX》系列系统地读了一遍。

我突然感觉,除了历史系列外,又是一滩烂泥。

日后,全部需要回炉。

暂时先继续筹备穿越无人区,万事俱备后。

新的问题来了。

此起彼伏的疫情。当时我们计划在兰州集合,有些队友的物资已经提前发到了兰州。结果就在集合的前几天,兰州封了,一封就要一两个月,错过了穿越无人区的最佳季节。

作罢,只能等来年了。

在构思黄河流域时,我计划从青岛的母亲河大沽河开始写起,从大沽河的发源地烟台顺流写到青岛,再写青岛的水荒与引黄济青,从这条线再并到滨州与东营,写黄河入海口,再逆流而上,到源头时再沿着长江顺流而下。

既然大计划流产,那我就搞点小计划。

我可以把山东段先搞一搞。

恰好我在备战环骑太湖,那不如我骑自行车去看看大沽河,看看引黄济青,看看黄河入海……

就当训练了。

我再一研究地图,发现整个线路差不多是对着山东地图横着一刀竖着一刀,切了个十字花。既然如此,不如我把整个山东骑一遍吧,每个区县打上50公里的卡。百余区县来个万里行,对于咱这样的专业骑手而言,不是小菜一碟吗?

再写本书,叫《懂懂骑山东》,每天现骑现写。

说干就干。

第二天,我就出发了,跑到日照骑了50公里,开始了第一站。然后一发不可收拾,每天转战一个区县,马不停蹄。

文章也很高产,每天七八千字。

从9月1日骑到10月17日,43天骑了43站,写了32万9千字。

大家可能对32万没有概念。

一般的书,也就是20万字。

这期间,校正老师们多次提醒:写偏了,写了太多的人与事,而对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呢?又是一笔带过,本末倒置了。

我反驳:这的确是我路上所想所思,我若真写成风土人情,那就失去了我的特色,那不如去看别人写的游记,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

我觉得,他们不懂我。

昨天,骑到了高密,莫言老师的老家。我用有声读书软件把《懂懂骑山东》从头听了一遍,突然觉得,妈呀,真的又是一堆废柴。

推倒,重新写。

《懂懂学历史》也曾这么推倒过一次。当时写了20周,我回头一读,发现不是我要的感觉,于是全部删除,从头再来一遍,为此多花了5个月。现在回头想想,花的值!

再探讨个题外话,疫情这么严重,整天在外面,不怕被隔离吗?

对于疫情,我的观点有二:

第一、尊重疫情防控政策。

第二、不以疫情为不做什么的借口。

我更倾向于一个观点,今天这个大环境下,“疫情在心中”,你认为有,就有,你认为没有,那么各地就畅通无阻。我爹也劝过我,意思是疫情这么严重,你别到处跑。我跟他讲,疫情政策万一持续十年呢?等疫情结束了,我都50岁了,我哪有这个心境了?

真在外面了,其实感受不到疫情,无非多了报备与核酸检测,每天骑车路上顺便就做了,其它跟疫情前没啥区别,相反,我很享受人少的感觉。例如我去青岛五四广场、栈桥时,几乎没人,好有感觉,而我过去对这俩地方的印象只有人没有景。(PS:这话说早了,骑行到后期,不是感受不到疫情了,而是只感受到疫情了,最初不能跨省,后来不能跨市,再后来不能跨县。)

这次,认真写。

我计划把它写成我的第二部作品。

懂懂

2022年10月18日

原创文章,作者:懂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drj.vip/15447.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