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因效应
在有多个意义不同的刺激物依次出现的场合,印象形成的决定因素是后来新出现的刺激物。例如介绍一个人,前面先讲他的优点,接着“但是”,讲了许多缺点,那么后面的话对印象形成产生的效果就属于“近因效应”,即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
有的事情结果出来后,人们在纷纷猜测各种各样的原因,犹如盲人摸象,说的都有道理。但当事情沉淀了一段时间,有人从内部挖掘出来的信息看,促使改变结果的因素,往往就是最近那个因素促使了决策的转变。
“You say it best when you say nothing at all” ,维特根斯坦教你怎么一句话把人怼到哑口无言。
对目前经济状况,有专家提出全民发钱刺激消费,有学者提出印钞涨工资重启房地产基建,还有爱国者提出改革税制杀富济贫,唯独没人提出我党最牛逼的精兵简政开源节流改革,这说明了堰塞湖表面看是通货膨胀和地产泡沫,实际上却是人口经济已经失去了平衡,只能靠老底苦苦撑着。
但是,肯定会的
这几天,我研究了一些事,分享给大家。
倘若,现在需要停发部分工资,是停发在职的还是退休的?
普通人的第一反应是停发退休的,毕竟他们不差钱。
其实,不是。
若是停发退休的,他们立刻会闹,因为他们不上班了,没有约束了。
而在职的呢?你不发工资,他们依然干。
这是第一个点。
第二个点,是他们要找我合作礼品,给开票,但是先赊欠。
我拒绝了。
我的原则很简单,不给钱任何人都不行。
我们就是做着玩,不可能再去纠缠这些乱七八糟的。
我有个小兄弟,他认识了个副镇长,特别开心,副镇长采购了他80万的特产,但是最终只采购了30万。
也是赊欠。
我感慨的是什么?
一个穷乡镇,为什么会买这么多土特产送礼?
后来,我一了解才得知,这是冰山一小角
一个乡镇每年礼品要花几百万
而且还是这样的,宁愿不发工资也不可能不送礼,礼是第一要素。
这个小兄弟就是个傻逼,他还处于原始思维,觉得这个钱丢不了。
丢不了才怪。
这个经济环境下,只要是赊欠的活,绝对不能做。
例如大家总说拖欠工程款,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讨薪了?
例如我哥他们做工程,现在全是现款,你赊欠?
没人干。
就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了赊欠就打水漂了,所以都联合起来了,不是现金结算,没人跟你叨叨。
2023年,会有比2022年更艰难的故事发生。
那就是债务危机,各个级别的。
2022年,债务没有爆发是大家还能相互原谅,毕竟疫情,都不容易。
2023年,疫情没有了,你需要还钱了吧?
发现,还不上了。
中国消费,其实就两样东西,其他的都是假的。
一是房子,二是车子。
房子卖不动,车子卖不动。
别的什么都别指望了。
怎么刺激消费?
直接开放一线城市的限购
消费接着就上去了。
例如我们也会去买房,会去买车牌
饮鸩止渴也要这么做,否则有钱人手里的钱,都跑了。
每个人都是自己信仰的囚徒
就如同我劝大家,不管你信中医还是现代医学,关键时刻,请相信科技的力量。
该给父母准备就准备
但是,大家未必信
有些时候,这种劝说,本身也是一种偏见
未必不是我的偏见
当年,我们有个很漂亮的大姐
温柔,善良,可爱
跟男朋友经营了一家保健品工厂
男朋友有家庭,她也有家庭,双方都公开
这个姐姐是个上课迷
国学,成功学,什么学都上
每年花几十万
有一天,她遇到了一位让她真正折服的残疾人
这个残疾人的梦想是复兴中华大业
做了一个邮票的交易盘
当年很流行,包括IT第一记者刘韧跟陈辉民撕逼也是因为这个
当年粉丝大乱战,刘韧都跑到国外去了
应该是陈辉民带着粉丝被刘韧给做了老鼠仓
董刚坐牢也是因为这个
这是当年的事
我这个小姐姐吃饭时,说了这么一句,我一辈子没坑过人没骗过人,懂懂,你听我一句劝,若是手里有钱,就买点邮票,你相信我就买,不相信就算。
她是用她的人设在分享。
我哥买了40万。
应该是买了70万,当时在沂水看中了一套带院的房子是70万,他没买,买了这个。
我没买。
因为我接触这些东西太多了。
小姐姐身边的亲戚朋友,全入场了。
这就如同,你跟懂懂是老铁,甚至睡过觉,有天,他找到了你,苦口婆心的跟你讲,买点以岭药业的股票吧,肯定涨。
你买不买?
原创文章,作者:懂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drj.vip/19235.html